养老问题谈,谁在利用人性弱点赚钱?

养老问题谈

自己可能会面临着养老困境,年轻人愁没钱养老,老年人担心未富先老

中国人的国民养老意识是逐年在提高的。尤其是年轻一代,在18岁到34岁这个年龄段里,有超过半数的人说他们已经在储蓄养老钱了。这个数据去年前年还没过半,这里头有你吗?为什么大家这么关心养老问题?因为我们的同龄人,包括我们的上一代都觉得自己可能会面临着养老困境,年轻人愁没钱养老,老年人担心未富先老。我们就来聊聊我们国家未来15年的养老政策对你有什么深远的影响。房地产商、保险公司搞的养老社区到底靠不靠谱?除了老龄化程度全球第一的日本,上海为什么会是中国的养老风向标?谈养老问题离不开三个关键词,人,钱和服务,也就是有多少老人要养,钱从哪里来,谁来提供服务?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有2.5亿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养老人口将达到5亿,占总人口的1/3。

第二个问题,这5亿老人的养老钱从哪儿来?中国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养老金模式,也就是说老人们现在领的养老金来自我们正在交的社保。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交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收不抵支。

第三个问题,谁来提供服务?养老当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老人失去自理能力后谁来护理?其中的核心要素是床位,围绕着床位才会衍生出各种养老服务。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养老床位有807.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约30张,和失能老人在人口中占比3%的数据是吻合的问题。住在资源一线城市的床位多,需求却没那么高。二线城市的高龄老人需要照料,养老院却是一床难求。给大家带来一张全国养老数量前十的排行榜,看看有没有你所在的省份,养老院的数量也没有你想象的多。

养老问题谈

社会化和商业化养老两者必须并行

同样的问题,我们先来快速看一下老龄化程度全球第一的日本是怎么解决的。如果你去过日本,会发现地铁工作人员、出租车司机、餐馆服务员里有很多是老人家。年纪看上去已经60多岁,甚至更往上。根据2018年的数据,日本60到64岁男性的就业率高达81%。这部分老人整体上仍处于健康活力状态,可能会有慢性病,但基本不影响其生活状态。继续选择工作,一是社会观念的共识,二来他们也是在为自己继续攒养老金。70岁以上的老人通常会有较为严重的慢性病,甚至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护理服务对他们来说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在2000年日本就出台了介护保险允许社会性的养老机构发行介护保险。老年人购买保险之后再入住养老机构或者需要护理时,只需要支付10%的介护费和住宿餐饮费即可。可以说,介护保险法基本上解决了普通人养老时钱的问题。对机构来说,提供标准化的养老服务难度不大,还能转保险费;对政府来说,机构可以盈利,需要发放的补贴就少,这是三赢。如果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社区会建立小型服务站,还会和周边医疗机构合作,向老人提供日常护理上门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花大价钱买地买房办养老院,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还能保留老年人本来的生活好友圈。日本用了很多政策内核,其实是一个走通政府加市场这条路,仅靠政府公益性质财政预算负荷不了;全靠民营资本,容易出现类似养老院跑路的现象。

作者意见,社会化和商业化两者必须并行的活动缺一不可。2022年后,中国最大的一批婴儿潮开始迈入60岁。这波长达13年的婴儿潮,当初给改革开放带来最重要的经济动力。之后也将给我国的养老体系带来迄今为止最大的考验。关于这一点,国家不是没有准备。2019年国家就提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到2022年,养老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到2035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建立养老体系还得从三个关键词入手,钱、地、人。以前,养老金无疑是国家帮助我们养老的最重要途径。虽然池子里的钱不多了是事实,但养老金17年涨也是事实。国家在尽力改革,扩大养老金的池子。比如让养老金入市和国资入股,利用金融释放养老金的潜力。二是明确表示,在2025年前将达成两个100%,一是街道建设养老服务中心,覆盖100%的老年人;二是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同样覆盖100%的老年人;三是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在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谈规划、谈纲领,对大家来说可能会太宏大,不够落地。那我们就来看看当下我们国内有什么比较成功的养老案例。

养老问题谈

中国养老产业看上海

研究养老产业的圈子有一个共识,中国养老产业看上海。因为上海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在2019年就已经达到了35.2%,很多养老政策都在上海优先试点。上海养老的现在可能就是中国其他城市的未来。对上海来说,老龄化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老年人口集中在老城区,人多地贵,建设太多养老院不现实;安装电梯是老龄化家庭,改造难度又大。但好处在于,社区在上海城市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靠社区可以将街道和社区属地的老旧物业和酒店改造成集中式老年公寓,方便就地医养结合。2014年上海第一次试点长者照护之家,到2019年底在上海已经有187家,主要是面向社区内的老人,可以提供照料、康复等一到三个月的住养服务。这相当于之前我们再聊到日本经验时的社区小型服务站。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保留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圈,都是更有可行性的选择。

除此之外,上海的养老机构还有一类是护理院,其中88%是非营利性,特点是工公义、价格、医疗设施,可以很好的补充普通养老机构没有的医疗资源,解决高龄失能老人家庭的刚需。当然,上海之所以能够在养老政策和实践方面结合的比较好,一个大前提是政府和老百姓都足够有钱,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有上海这样的人均消费力。因此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结合2022年的政府报告,关键就是发展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原先一直没发展起来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未来仅依靠养老金很难做到体面养老,那么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就得被加强。这就相当于之前我们说过的日本经验里的介护保险,保险机构可以发行养护一体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通过保险金融体系解决老年人即将面临的高额护理费。

养老问题谈

房地产企业也是养老产业的主要力量

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也是过去几年养老产业的主要力量。融创,万科,远洋等大地产商都布局过养老地产模式,包括销售模式,床位出租,租售结合,会员制模式等等。但是注意,养老地产多数还处于亏损阶段,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十年的养老地产强调的是地产而不是养老,卖的还是房子,而不是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的关键核心离不开人,这就很难将成本压下来。所以你能看到,五六年前还有很多房地产企业喊出养老口号,现在却越来越少打这个概念。这也反映出未来集中式大型养老社区的路是很难走的。这条路走不通,那么什么才是养老产业正确的打开方式?总结一下,在政府加市场这条路上,政府这一端,社区将是主要力量。市场这一端,分散小型的养老机构和保险可以保障的护理服务是主力。未来养老不止靠近养老院,以老年长租公寓为主的社区养老才是从国家到地方努力的方向。

上面聊的这些科技企业,在养老方面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老年人不会用健康码被赶下公交,不会用手机支付买不了吃的,这样的新闻我们已经看得太多。每个老年人想要的都不只是有地方住,有人照顾,他们也希望能与这个世界保持交流。我们这一代人也会害怕。科技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老去的速度。面对这个担忧,只有科技企业做好了科技适老化,整个国家的养老版图才算补齐。老龄化问题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再加上全球出现的少子化趋势,养老问题几乎已经成了人类的共同命题。尊老爱幼一向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老有所养,难有所助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目前中国的养老体系的确。不够健全,还在探索中,2022年或是养老体系建成的重要节点。养老问题不仅需要企业去做,政府去管,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投入和同理心。谁都年轻过,但不是每个人都老过。希望时光流逝,每个人都老去的时候,都能有体面幸福,依然跟这个世界保持联系的晚年。好了,点赞转发评论加关注。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